赵捷在中广联合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

赵捷在中广联合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_fororder_赵捷

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 赵捷

  很高兴参加中广联合会党委举办的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座谈会,我代表纪录片委员会谈一些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献。《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是指导广电视听和纪录片创作者全面贯彻落实三中全会重要精神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 

  去年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征程上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广电视听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在去年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引领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作为记录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媒介文本的纪录片,紧密围绕“国之大者”,越来越彰显其“时代影像志”的独特思想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传播价值;在新时代新使命的感召下,纪录片构建起其在主流舆论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纪录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呈现出鲜明特色的中国风格、中国力量、中国气派。中国纪录片发展紧扣时代脉搏,主题主线精品频出,题材类型不断丰富,作品形态更加多元,呈现出多类型发展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纪录片委员会在中广联合会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纪录片委员会党支部的带领下,始终在多个方面发挥好纪录片委员会与纪录片工作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用精彩的活动带动行业,用优秀的作品激励行业,用热情的服务凝聚行业。团结广大纪录片人,努力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纪录片委员会一班人团结广大纪录片创作者在努力做到:一、提高政治站位,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创作质量。二、强化责任担当,统筹好发展与创作的关系,对行业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三、坚持创新驱动,把握行业发展方向,保持纪录片行业创作的先进性。四、要建立合作共赢的机制,推动纪录片市场主体间建立良好的竞合关系。五、要共同巩固成果,高度重视优化、强化各项管理。我们深知文艺创作生产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智利纪录片导演古兹曼曾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的核心要素是真实。纪录片工作者心系祖国,心系人民,肩负记录时代的光荣使命。2020年,纪录片委员会联动全国三十多家省级电视台、500多位广电人完成了战疫公益纪录片《今日龙抬头》、复工复产纪录片《又见炊烟》,探索出了全新的纪录片制作方式:云传输、云剪辑、云制作。首创了云制作、密集联播的广电融合新模式;2021年,纪录片委员会策划创作百集系列片《青春之我》献礼建党100周年,扩大了行业公信力和影响力;2022年,纪录片委员会探索学术评论引领纪录片创作,搭建了纪录片创新创作的交流平台:“江山如此多娇”——纪录片作品创作创新研讨会,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二届。研讨的这些优秀作品通过鲜活生动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催人泪下的情感,加之多元化的创新表达,在纪实美学、戏剧美学、高科技美学表现手段上的充分应用,使纪录片具有更加丰富饱满的感染力,在党史宣传、鼓舞人民、凝聚力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只有让纪录片创作和时代精神实现同频共振,才能更好地发挥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切实担当起国家相册的重要作用。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2022年,纪录片委员会联动全国二十多家省广电局、省级电视台摄制完成了系列纪录片《加油!新时代》(6集x50分)。纪录片重点关注的是在纪录片重点关注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进入新时代以来十年间,各地涌现出来的为新时代奋斗的劳动者。纪录片采用主人公讲述的方式结构,没有一句解说词,运用当事人口述和纪实影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口述历史”的文献价值作为纪录片创作的意义和目的之一。  

  2024年是京津冀协调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十周年。为进一步加强京津冀三地广电媒体间交流合作,促进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三地文化协同发展高地,在联合会指导下,纪录片委员会作为发起单位,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海河融媒体中心(天津广播电视台)和河北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部门于 2023年6月在雄安成立了"京津冀纪录片制播协作体"。2023年联动北京广播电视台、海河融媒体中心(天津广播电视台)和河北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部门联合制作六集纪录片《京津冀:瓣瓣同心》,并于2024年2月26日﹣3月2日在北京卫视、天津卫视、河北卫视同步联播。

  纪录片纪录真实、探索未知、呈现自然、观照社会,具有独特的思想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国际传播价值,是传承历史、传播文化、展现形象的重要载体。借助纪录片这一媒介文本实现中国故事“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建构的有益实践。在互联网时代,纪录片如何开拓创新,如何在新媒体里做好,拍出真正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内容。我们要跳出纪录片看纪录片,要提高政治站位,站在党和国家的全局、站在媒体格局变化的全局、站在技术发展趋势的全局来看。《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国际传播效能是衡量国际传播能力、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指标,是本国信息在国际舆论场的到达率、能见度和影响力的整体反映,其主要衡量标准可以体现在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特定人群的信息触达、信息解码、信息认同等3个方面,即传播范围的覆盖面,让人“听得见”;传播内容的亲和性,让人“听得懂”;传播势能的可信度,让人“听得进”。当前,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题材内容局部短板依然明显,话语表达国际化程度不高,资金投入短缺且不持续,制播主体力量不协调,市场化程度较低,与国际化协同度弱,传播渠道有局限,新媒体实际利用率不充分,国内与国外传播存在壁垒,内外双循环传播格局亟待建构,效果评估滞后,以评促创的反馈机制尚未完善。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还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为关键,革新观念、重塑路径,最终实现中国纪录片的高质量发展。

  做为广电视听领域的一员,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广电"二三四"工作定位。"二"就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两大业务,两者要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三"就是广电的三大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公共服务属性和技术产业属性;"四"就是广播电视网、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OTT)和完全通过互联网方式提供视听内容这四种提供广电业务的层次。"二三四"的工作定位是广电视听领域研究分析问题的系统框架、思路。我们要对"二三四"工作定位有清醒的认识、准确的把握,决不能只停留在记住这些概念和提法,而要实实在在体现在思考问题、谋划工作、推进落实的具体行动之中。

附表: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