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演讲比赛——交通宣传委员会 黄宁

红色信仰 伴我成长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北广播电视台交通频率群的主持人黄宁。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红色信仰,伴我成长》

北京时间9月25日晚,在被任意拘押了1028天之后,中国公民孟晚舟乘坐中国政府包机返回祖国。在深圳机场落地后的简短感言中,她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这句话引发亿万国人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共鸣!

我想说,我也是其中的一位。

我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偏远山村。今年的教师节,我回到了老家的希望小学看望教了我六年的全科老师丁喜荣,他正在为班里仅有的两个孩子绘声绘色的讲课文,双鬓斑白的她,没有一丝懈怠,板书苍劲有力,声音里充满慈爱。

回想第一次见到她时,我7岁,她21岁,正值最美好的年纪。老校长介绍说,丁老师教学能力很好,是从县城回来的。开学第一课,她教我们唱国歌,认识五星红旗,认识天安门。还教我们唱《我的中国心》,她告诉我们不论走到哪里,都要记得爱我们的祖国。

后来到城里读高中时,再回村偶遇丁老师我就问她:“老师,城里多好啊,您为啥要到我们这穷乡僻壤来教书呢?”她爽朗地笑着说:“因为这里更需要我。我是一名党员,我的职责就是哪里需要去哪里啊!”丁老师的回答令我油然而生敬佩之心,也萌发了要像她一样做一名共产党员的愿望,回校后,我便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高三那年,光荣地成为班里第一个党员。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云南有个张桂梅,那时候我也还不知道用“中国红”来形容丁老师的信仰,但丁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那么温暖,那么明亮!

 从校园走向社会后,我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从业十几年,我去过很多地方,采访过很多人,其间,难以计数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模范事迹,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当中就有:用科技力量打开百姓脱贫致富之门,埋头耕耘、无私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太行新愚公”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有历经52年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在平均海拔1500米,最低气温超过-43℃的高寒区内成功建造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人;还有千千万万我们身边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普通党员,比如:在今年的植树节活动中,我们刚刚结识的普通党员“无腿老兵”马三小……

马三小老人今年已经70多岁了,是河北省井陉县秀林镇马峪村人,因病致残,退伍还乡后,老人20多年坚持在附近的山上植树,总数已达一万七千余棵,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树不卖!老人说,他要把这笔绿色财富留给子孙后代,“这比换几个钱重要”!这朴素的话语和他背着镐头、铁锹,双手撑地,缓慢而坚定地走在植树队伍中的身影,令参与活动的现场听众动容!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正是每天每天的传播、记录、推动、守望,才使我更加深刻地领悟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当9514.8万名党员、486.4万个基层组织,为了同一个崇高而伟大的信仰凝聚在一起后,怎么能不分分钟创造奇迹?我为自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而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骄傲,如果能像他们一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我将感到无上荣光!

今年,在喜迎建党百年之际,热播剧《觉醒年代》近乎完美地诠释了一个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守与担当”。今年八月,我们频率群特意将连续举办了17年的“爱心助学圆梦活动”捐助仪式举办地选在了唐山乐亭——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的故乡,当我们带领青年学子们走进李大钊纪念馆,站在先生临终就义的遗像前,悉心领会先生百年前的预判——“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时,在同学们专注的静默里,我仿佛再次听到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那铿锵有力的八字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郑重地告慰先生了: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亦没有辜负社会主义!正如,人民日报关于“晚舟归航”的社评所说:“我们坚信,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不畏风浪、直面挑战,风雨无阻向前进,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

是的,这就是我所经历、我所见证、我所向往的信仰的力量!我愿为之不懈奋斗,勇往直前!

附表: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