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演讲比赛——青少广播委员会 董乐

百年风华 他们来过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和同事来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采制建党百年100集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走在翠柏森森的陵园内,心里特别的不平静,我特意嘱咐身边的同事:咱走路轻一点儿,鞋跟敲打在石板上的声音会让我联想到当年敌人的铁蹄。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圣地,在大革命时期,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名字被永远刻在了雨花台广场的石碑上。今天,我想为大家分享雨花台两位年轻烈士的故事。

第一位烈士叫许包野,广东澄海人,牺牲的时候年仅35岁,是雨花台档案里学历最高的烈士。20岁赴法国留学,不仅通晓六国语言,还先后获得法国、德国的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在一次留学生聚会上,许包野结识了朱德,并经朱德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旅欧支部的一名先锋战士。一年之后,许包野被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任教。那时候,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学习的学生,都知道有位中国面孔的“保尔”老师,这是许包野给自己起的新名字。当时,苏联小说里的“保尔柯察金”深入人心,“保尔”也成了许包野干革命工作时使用的化名。

许包野一直在国外求学,而他的婚姻是家里包办的,妻子叶雁苹只是个普通的农妇,大字不识。一个博士和一个农妇,天南地北,文化思想的差异天壤之别。然而,他们却以信任和爱,共同经营着婚姻。1931年,离家11年后,许包野奉命秘密回国。但他在家仅仅停留了十天,就接到任务要离开了。而这次分别就是永别。

1935年,化名“保尔”的许包野,到河南重建党团力量,这次中原之行,却因叛徒出卖而被捕。蒋介石签发命令,将“共党要犯”许包野押解到位于南京雨花台的“中央军人监狱”。敌人对许包野用尽了酷刑,企图从他嘴里撬开通向中共中央核心情报的大门。他们把十根竹签一根根地钉在他的脚指甲内,疼痛使他一次次昏迷,还用小刀割耳朵,用烧红的烙铁烫胸脯和肚子,他们想以此来彻底摧毁这位钢铁炼成的中国“保尔”。然而,直到被敌人折磨至死,许包野都没有吐出一个对不起党的字。在牢房里牺牲的时候,他才35岁。

而叶雁苹呢,每天早晨都要去村口的树下,遥望丈夫回家的方向。国共合作了,包野没回来;抗战胜利了,包野没回来;全国解放了,包野还是没回来。1982年,叶雁苹重病不起,她怕再也见不到丈夫了,于是向党史部门求助。经过3年的努力,1985年的冬天,许包野的英勇事迹才被披露出来。这时,距离他牺牲已经整整半个世纪。几个月后,叶雁苹也走了。临终前,她留下遗愿:把我埋在村口的树下,包野认得那棵树。

1987年,许包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今天,这张泛黄的烈士证书静静地陈列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它讲述着那段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相思和守候,更承载着一代共产党人的奉献和追求。

我要说的第二位雨花英烈,他的名字叫恽代英。出身在书香世家,一身灰布长衫,终年留着平头,戴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体貌清瘦又精力过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青年运动的领袖,《中国青年》杂志的第一任主编。

1923年创刊的《中国青年》杂志,是中国共产党唯一一份延续至今的早期刊物。恽代英在发刊词中写道:“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但是我们常听见青年界的呼喊,常看见青年界的活动。”“中国的唯一希望,便是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

恽代英是进步青年的良师益友,他说:青年是革命的力量,因为青年的感情丰富,气性刚烈。他有过一个比喻:我们都应该做太阳系,让他周边的人都做行星,行星再去影响他身边的人去做卫星,一圈一圈就行成了他的体系。恽代英的演讲是非常有感染力的,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二楼进门的地方,有一张油画,那是恽代英在演讲,看见他的人会跟着他一起燃烧。

就是这样以犀利的文笔和极富感染力的演讲才华,恽代英影响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大家手捧《中国青年》杂志,呼唤着先生的名字,走上革命道路。郭沫若曾回忆说:“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

1930年,恽代英在上海意外被捕,他的到来,给中央军人监狱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要知道,恽代英曾是黄埔军校的政治主任教官,黄埔军校的学生没有不认识他的,就是这样一个公众领袖式的人物,在关押期间,却被政见不同的两派势力组成特殊联盟暗中掩护,没有一个人揭发举报,足以证明恽代英的个人魅力。就在党组织通过各种方式,竭力营救恽代英时,意外发生了。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向国民党特务机关指认了恽代英。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唱着《国际歌》昂首阔步走出重刑犯的牢房。面对持枪行刑的狱卒,他慷慨激昂作了最后一次演讲。

“刽子手们,请你们听一听一个就要告别这个世界的共产党人的话吧!蒋介石走袁世凯的老路,陷害爱国青年,献媚帝国主义,他较袁世凯有过之而无不及,必将自食其恶果,并昭示后来人!”

行刑的狱卒,面对正气凛然的恽代英,双手颤抖,吓得扣不动扳机,气急败坏的军法司司长王震南又换了一批刽子手。枪声响起,恽代英慷慨就义。

先生说过: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

今天的雨花台烈士陵园,金桂飘香,不仅成了南京市民早起晨练、周末郊游、孩子写生的公园,每年的9月30日烈士纪念日,还会有新人在这里举行集体婚礼,向英烈献花。这些在今天累见不鲜的场景,却是百年前人们魂牵梦萦的画面。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告慰他们:百年风华,盛世如愿。

附表: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