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80周年座谈会综述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1940年12月30日创建于革命圣地延安,2020年是她的80华诞。2020年12月28日,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在京召开座谈会,隆重纪念、庆祝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80周年,回顾人民广播事业80年走过的辉煌历程,畅谈广播事业当下的改革发展,展望新时代广播事业的美好愿景。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范卫平到会讲话。来自中宣部、中国记协、国家广电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地方广播媒体和有关高等院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王求主持。

座谈会上,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结合切身经历和工作实际踊跃发言。大家的讲话和发言充满激情,饱含对人民广播事业的深厚感情。

大家认为,80年来,人民广播事业在延安精神的指引、滋养下,始终自觉遵循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人民立场、饱含人民情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从延安窑洞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有力地将党和国家的声音传遍全国、传向世界;人民广播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来,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守党和人民号角的角色定位,奋力吹响时代最强音。80年来,人民广播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革命、建设、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放眼未来,面向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兴媒体迅猛发展的激烈挑战,广大广播工作者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发扬人民广播优良传统,发挥广播独特优势,尊重媒体发展规律,统筹广播与电视、内宣和外宣、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奋力促进人民广播事业高质量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范卫平:80年人民广播事业历经风雨,筚路蓝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人民广播事业在艰苦岁月中创业,在战胜困难中前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展。我们从当年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窑洞电台”发展成为如今装备先进、覆盖广泛、队伍庞大的现代传媒。80年人民广播事业发展的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不少基本规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切实遵循。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广播工作毫不动摇;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广播工作的绝对领导毫不动摇;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广播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毫不动摇;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把“两个巩固”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广播工作的基本职责毫不动摇;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广播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创作导向毫不动摇;六是必须始终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广播工作的一项极端重要任务毫不动摇;七是必须始终坚持把守正创新作为广播工作的新方位和主基调毫不动摇;八是必须始终把“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作为广播工作的使命任务毫不动摇;九是必须始终把正向引导、精准监管、科技进步、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作为广播工作的重要战略任务毫不动摇;十是必须始终把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作为新时代广播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毫不动摇。

中宣部阅评小组组长曹焕荣:1980年,我在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广播史教研室任助教,在赵玉明老师领导下,跟随广播界前辈参与了一些考证、研究和教学工作,一个主要成果——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大事记发表在当年的学报上,其中,用大量史料论证我党第一座广播电台的诞生日为1940年12月30日。有些巧合的是,40年后,也就是2020年,我在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参与阅评工作。上周五,12月25日,恰好编发了一期阅评,分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年终特别节目《逆风飞扬》。为此,听了10集中的几集,深感现在广播节目越做越好,从中也看到新时代人民广播事业的新风采。这些年,按照中央和中宣部领导的要求,我们阅评小组十分关注广播宣传的守正创新。在“重走长征路”集体采访中,中国之声除完成规定动作,选择贵州遵义、甘肃吴起等四个标志性地方举办了四场长征诗会,吸收青年大学生一同参加,在广播同时二次加工成十几个微视频上网播放;去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系列节目“声音日历”,从元旦起每天一集,可以说把历史与现实音响作了一次极其完全的汇集,我们都就其中的创新点进行了阅评。今后,我们会继续通过自己的工作,配合广播更好承担起肩负的重大使命。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田玉红:80年风雨兼程,人民广播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广播在炮火中诞生,跟着新中国成长,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在新时代守正创新,始终站在党的舆论阵地前沿,传播党的声音,鼓舞人民斗志,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伟大成就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舆论支持。80年同心同德,人民广播始终保持人民情怀。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人民广播事业的根本宗旨,也是其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人民广播事业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保持蓬勃生机。80年砥砺奋进,人民广播始终记录伟大时代。难忘开国大典上那震撼世界的永恒声音,难忘东方红一号从神奇太空中传回的美妙乐曲,难忘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长的《小喇叭》,难忘广播里娓娓道来的《平凡的世界》《三国演义》,难忘1991年国家主席首次在国际电台发表新年讲话,难忘在汶川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中灾区群众专注收听广播的情景,难忘在香港回归、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事件中的大型直播,难忘在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病房里传递的温暖和力量。一代代广播人薪火相传、开拓创新,发出震撼人心的声音,奏响催人奋进的凯歌,为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瞬间留下永不褪色的“声音档案”。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马黎:人民广播的80年,是始终忠诚于党的80年,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80年,是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80年。回首80年来人民广播取得的辉煌成绩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倍感自豪,更倍感肩负的重任,激励我们更加奋发有为,努力推动人民广播事业创新发展,开创新时代广播工作新局面。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找准坐标定位,不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充分发挥新时代舆论宣传的主流阵地作用。二是坚守人民立场,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广播不断巩固发展的生命线。只有时刻关照人民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心愿、心情、心声,人民广播才有不断繁荣发展的活力源泉,才能更好发挥凝魂聚力的精神力量。三是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表达手段创新、话语方式创新,以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高质量内容供给不断提升广播宣传的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力。积极拥抱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成果,以科技为引领,发掘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努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国家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副局长丁汶平:80年前,从延安王皮湾传出第一声响彻云霄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呼号的那一刻起,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广播,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宣传武器。当时,发射设备是周恩来从苏联带回的一部功率10千瓦的发射机,发电机是用汽车引擎带动的,实际发射功率只有二三百瓦,每周只有三天播出。到2019年底,我国每年广播节目制作时间801.87万小时,播出1553.40万小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13%。安全播出工作与新华广播电台同一天诞生,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一部分。80年来,无线局这支队伍一路走来,一直承担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以及部分地方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与覆盖任务,通过分布在全国及海外的发射台站,将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将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现在,我们每天通过2个节目传送中心、4座卫星上行站、8颗卫星64个转发器以及微波、光缆链路,不间断、高质量地向全国各级有线、无线播出机构传送267路广播信号、334路电视信号,同时保障了全国1.46亿“村村通”和“户户通”用户的收听收看;通过32座大型发射台站,48552千瓦总发射功率,以中波、短波、调频等方式每年播出128.99万小时,覆盖全国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政部主任刘振英:我们人民广播已经走过80年的历史,我进入中央台也整整54年了,说来也巧,毛泽东主席1965年为人民广播事业题词,我1966年进入中央台工作。几十年来我一直遵照毛主席教导,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工作。我总讲是广播成就了我,是广播培养了我。在今天这个时刻,我首先是要感恩,感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我的关爱,特别是亲爱的周总理,不但亲自给我修改稿件,还教我如何写新闻、如何办广播、如何做人,使我终身受益。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关键还是要将广播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而不是跟人家走。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觉得还是新闻发布的专业性。如何发挥这一优势,我认为还是个创新问题。关于创新,我有三个观点:从党和国家立场出发是创新的基础;与时俱进才会传递国家发展变化;没有创新就没有地位。中央台的时政新闻在改革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通过我们广播同仁的共同奋斗,人民广播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这是一个老广播人的期待,也是对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一个美好祝愿。

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主持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傅成励:改革开放后,广播媒体积极进行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最主要的是主持人形式的出现。1980年,中央台的对台广播出现了主持人节目,广东也有了一个主持人节目。之后,各地方电台陆续开办这类节目。1986年,广东成立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全部是主持人节目。1987年中央台开播的《午间半小时》《今晚8点半》,是在全国影响比较大的两个主持人节目。从此以后主持人节目可以说在全国各地全面开花,蓬勃发展。这种节目形式,拉近了主持人、广播与听众的关系,使广播走向一个更加繁荣向上的阶段。上世纪80年代确实是广播重新复兴的阶段,主持人节目的出现,应该说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我从1987年开始主持《午间半小时》节目,一直到2000年12月31日,一共是14年,我从头到尾从事了这个工作。一开始我们这个节目就受到了比较大的欢迎,很多听众给我们来信,说从来没有听说过播音的人还可以这样说话等等,这是形式上的创新。从内容上来讲,《午间半小时》注意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引领舆论,能够更多地了解和满足广大听众的需求,引导他们的思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夜间节目部副主任郭静:如果说今天的孩子是“网生代”,那么借用一下,我这个70后,是“广生代”,我是听着广播长大的广播的“原住民”。我对世界最初的认知,人生观、价值观包括审美观的形成,都是靠广播得来的。1991年我大学一毕业就进入了广播电台工作,从“广播迷”到“广播人”。我很庆幸因为这份职业,我成为很多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参与者:三峡截流、国庆联欢、神舟飞船上天、嫦娥卫星揽月、奥运会、世博会……我们始终用声音在记录着时代的脉搏。我还记得,2008年5月12号晚上7点,汶川地震发生后4个半小时,我和同事梁悦走进直播间,开启了此后延续30多天的不间断直播《汶川紧急救援》,我所在的中国之声以最快的速度向灾区、也向世界传播地震救援的信息。2020年1月23号,因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封城。我和年轻的同事大年初一赶赴武汉,在那儿待了92天。我们用采访机,用声音,更用心、用情,记录了这段不平凡的战“疫”岁月。我们推出了343位医护人员的349篇《天使日记》,还做了18个人的口述实录。这些来自抗“疫”一线、发自心底真实的声音,被国家博物馆珍藏。作为广播“最好时代”的受益者,我可能无法预测未来传播格局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但我知道,以前广播从未掉过队,今后,也一样。

    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主任、著名播音员铁城:广播是什么?广播对于我们广播人来说是我们的青春血汗,是我们广播人对于党的宣传工作一生的忠诚。我今年82岁了,我参加了中国人民广播事业20周年的纪念、30周年的纪念,一直到80周年。这个日子在我心目中特别神圣。人民广播筹建时,是毛主席决定周恩来当主任,总参三局的局长当技术负责人。我们这些人在那时候都被称为党的机要人员。广播,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战线,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诞生,随着解放战争的号声进了北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它的80年历史,不光是我们广播人奋斗的历史,也记载着人民共和国80年的历史。80年来,广播传播着党的声音、人民的声音、时代发展的声音,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大悲不泣、大喜不跃,是齐越、丁一岚等前辈创立的,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主持人要很好地理解和把握,使之继续成为我们人民广播主流的播音风格和特点。现在有人说:传统媒体不行了。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媒体就是媒体,但媒体有传统!广播是媒体,广播有传统!我们纪念人民广播80周年,就是要继承广播媒体的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什么?是迎难而上,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完成党的工作,是创造,是开拓,是精益求精,是一丝不苟,是对党绝对的忠诚,是用自己的专业去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发出党的声音、人民的声音、时代的声音!

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夏吉宣:我把对外广播事业的历程分为起步、发展、转型、创新和探索五个阶段,实现了从外语广播、对外广播、国际广播、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转型升级。1.起步期:外语广播阶段(1941年~1949年)。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我党先后在延安和河北涉县开办了以在华外国人为对象的日语和英语广播,有力地配合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走向胜利。2.发展期:对外广播阶段(1950年~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打破西方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封锁,首先开办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广播和对华侨广播,并开始建设大功率发射台,以适应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3.转型期:国际广播阶段(1979年~1999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加强了对外宣传力度。1978年,对外广播机构正式命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简称国际台);1980年,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成立,提出改进和加强外宣工作的总体要求。4.创新期:国际传播阶段(2000年~2015年)。2000年,国际台提出建设音频广播、视频广播、网上广播及印刷媒体兼顾并举复合型传媒的发展思路。通过本土发射、海外落地和互联网等渠道对外传播的语言达到61种,成为世界上播出语言最多的国际电台。5.探索期:全球传播阶段(2016年~)。中国国际电视台(简称CGTN)于2016年底正式开播。CGTN探索建立北京总部+海外制作室为主体,依托驻外记者站、报道员和合作媒体联合制播的全球媒体平台,开启了全球传播模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非中心日语部首席翻译王小燕:1941年12月3日,星期三,延安城西北20公里王皮湾的窑洞里,开播近一年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第一次传出了日语广播,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起步由此起步。播音员是一位东京出生的日本女性,名叫原清志。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后,曾经在对日广播中工作过、且有姓名可查的日本专家不少于50人,此外,还有过大量短期停留的日籍工作人员,他们中,有人将生命定格在了中国大地,有人回国之后仍将热衷于创建、维护听众组织、为扩大“北京放送”在日本的影响而不停奋斗。80年来,对日广播在中央的指引之下,在曾是侵略与反侵略、殖民与反殖民关系的中日两国之间,秉持传承历史、化解战争隔阂,在两国民众之间架设心灵桥梁、传播和平与友好,在二战后的中日关系、尤其是民间交往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一笔又一笔绚丽、斑斓的色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欧拉中心俄语部外籍专家安娜·阿拉贝尔特:2004年至今,我很荣幸一直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部(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俄语部)工作。在这里,我和同事们努力工作,为增进中俄两国之间互相了解这一伟大事业贡献着绵薄之力。于我个人而言,把自己的青春时光投身于研究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项使命。我来俄语部时正值俄语广播开播50周年。此时,中国对外广播事业正处在业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余年间,我亲眼目睹了俄语部如何开展媒体外交、与俄罗斯主流媒体展开合作,逐步实现从传统广播模式向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移动客户端等融媒体业务矩阵模式的转变。俄语部合理利用总台资源,充分发挥俄文媒体优势,积极谋求自身发展,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舆论场中,发出来自中国响亮的“俄语之声”。当然,俄语部取得的成就既要归功于领导层对广播事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理解、以及掌握新媒体发展主动权的意识,同时也与中俄双边关系创历史地高水平发展、两国高层密切交往密不可分。回顾在电台的工作经历,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从事对外报道的最终目的就是努力促进拥有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哈艳秋:在我国广播史上曾经有过两个人民广播事业创建纪念日:一个是上世纪40年代中期确定、“文革”前沿用的纪念日,即1945年9月5日;另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重新确定的纪念日,即1940年12月30日。人民广播事业创建纪念日更改具有重要意义。1.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给40年代初曾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业的广播工作者和老同志一个明确的交代。2.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不仅有通讯社、报纸等,而且也掌握了广播这个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新华通讯社、延安《解放日报》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宣传力量。3.更改人民广播事业创建纪念日对研究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新闻传播史、文化教育史也有重要参考价值。4.历史研究重在考证和镜鉴,重在认清历史和问题。从广播史学等研究来看,搞清这段历史,研究其他相关的广播史问题、特别是解放区广播史问题就比较顺畅,相关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电系主任申启武:80年来,人民广播的节目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从形态意识缺失与模糊到形态意识觉醒与跃升,再到形态意识延展与超越的不断变革与不断创新的过程。正是因为如此,人民广播的节目形态才形成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平面到立体,从板滞到灵动的发展态势。这一方面反映了广播工作者对广播媒介特性和广播传播规律认识与把握的不断深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对广播传播活动的深刻影响。社会发展推动着传媒体制改革,传媒体制改革引发了媒介市场竞争,媒介的市场竞争机制激活了广播传播者的受众本位意识,而受众本位意识又会直接影响传播者对广播媒介特性和广播传播规律的本体认知,影响人民广播的创新发展。新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受众成为用户。如何将受众本位意识合理有效地贯穿到广播传播活动中,在坚守主流媒体的社会担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针对广播受众信息消费主动性、参与性的行为特征,以及碎片化、娱乐化的兴趣取向,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进一步革新传播方式、优化节目形态模式,最大化地满足受众的视听需求和消费需要,同时吸引并回流一批新媒体用户,便成了传播者在广播融合发展中理应思考也必须思考的问题。

云南广播电视台原台长覃信刚:“人民广播”这个概念从何而来,它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是什么?这使我想到了人民广播概念史的研究。我特别希望“人民广播”这个概念和“人民广播第一台”同时诞生,或更早一些,但未查到有关资料。现在看到的以“人民广播”做电台呼号的时间是1948年11月1日。1949年6月30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发出《暂行管理办法》规定:“除做为中央台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外,全国各地所设的广播电台一律统称某地人民广播电台。”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9条规定:“发展人民广播事业。”当时的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临时大宪章,这就为“人民广播”提供了法律依据。1951年3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再次发出通知,规范了全国人民广播电台的台名。为什么广播事业局如此重视“人民广播”概念?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1948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论述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国体,特别强调: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二是“人民广播”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也就是人民广播必须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由此我们看出,“人民广播”这个概念非常重要,“人民广播”概念史的研究也应提上学术理论研究的议事日程。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总编辑李皎: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家地方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于1945年8月20日。从1946年蒋介石背信弃义、撕毁国共合作协议,老台长赵乃禾连夜蘸着红药水,写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广播剧《宁死不当亡国奴》,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那一刻,广播人用马车拉着喇叭,成功转播了开国大典实况,这缘于广播人始终坚持信念为根、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从坚守15年的品牌活动——“爱心送考”,到全国媒体首创的龙广爱心基金、龙广植树节等系列爱心公益活动,这缘于广播人始终坚持导向为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从策划举办“大庆雪地温泉节”,到今年疫情期间打造大型融媒活动“春天的行动”,这缘于广播人始终坚持服务至上、助力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不动摇;从17年前问政节目《党风政风热线》创办,到3年前监督类直播节目《直通998》上线,受理问题办结率均达到95%以上,这缘于广播人始终坚持人民为本、关切百姓民生不动摇;从16个广播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多部作品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到14部广播剧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这缘于广播人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追求高质量发展不动摇;从2008年与海南三亚台合作创办“天涯之声”广播,到为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创办全国首家高校广播——龙广高校台,从举办节目创意大赛,到打造音频融媒矩阵,这缘于广播人始终坚持创新为要、不断自我革命和完善不动摇。

中广创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晓岑:随同各位领导的广电事业回顾,切身体会到了我国人民广播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和取得辉煌业绩的民族自豪,感恩广电前辈们积累下的宝贵经验,特别是积极探索广播媒体发展模式的追忆,很像听见广播在5G环境下摸索广播发展模式的处境,这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企业使命感。我们公司自主研发了一整套可视化的采编播系统,同时开发了听见广播App,用于协助电台打造可视化的融媒体运营平台。听见广播已实现电台可听可见,双向互动的全面升级,将无线广播网、有线网、IPTV、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车联网等传播形式融合在一起,打造内容综合、传播渠道多样、服务丰富、收益多元的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视听平台。80年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各位领导的拼搏和努力,听见广播希望与广播电台携手同行,在各位前辈的带领下,再创辉煌,走向互联网广播新时代。

                                                                                                                  (学术部供稿)

附表: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