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还说了啥?(下)

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还说了啥?(下)
“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于11月6日上午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圆满结束。会议期间,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等新闻院校专家学者,会同北京、上海、广州、浙江、江苏、河南、广西、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广电传媒机构的业界精英,汇聚一堂,畅谈今天和未来广播发展大计。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王求:《广播的创新与发展》

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还说了啥?(下)

王求副会长对广播的变革提出三点思路:第一,从广播的特性上看,其解放眼睛的伴随性特质尚未发挥到极致,其在伴随中提供服务的能力还有待继续提升,其在提供服务中满足情感需求的功能还有待继续挖掘。广播在社会层面上的聚合力和在社会意义上的互通性,都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第二,广播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它既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同时也是经营性文化产业。从广播产业的角度来看,还有空间可以挖掘,应该积极探索搭建创新发展的平台。第三,广播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关系。广播媒体可以借助新兴媒体的形式与模式,扩大受众规模,提升自身影响力。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雷跃捷:《交通广播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挑战与对策》

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还说了啥?(下)

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还说了啥?(下)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融合跨界:广播剧传播形态的传承与创新-纪实作品<太平洋大逃杀>的启示》

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还说了啥?(下)

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还说了啥?(下)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王秋:《广播内容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实践》

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还说了啥?(下)

王秋总编辑认为,具体到广播内容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提供什么样的广播直播内容,供大家伴随性消费?二是将什么样的内容分发到互联网平台上,供大家进行点播型或个性化消费?三是基于内容提供什么样的广告产品、营销服务,供广告主选择?四是提供什么样的增值服务,供用户选择?五是要实现这样的供给,我们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机制改革?

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还说了啥?(下)

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主任孙向彤:《强场景、窄人群、聚服务——音频内容产品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

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还说了啥?(下)

孙向彤主任从少儿广播节目切入,介绍了基于强场景、窄人群、聚服务的原则,上海广播已经启动“短音频”战略。同时他强调产品品牌化、内容场景化、受众细分化,并为短音频打上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标签”“分类”,实现网络上的“可搜索”“可归类”,同时投放到阿基米德、微信、微博等各类网联网传播平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难忘中国之声》工作室负责人武俊山:《<广播传奇>,用声音记录中国》

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还说了啥?(下)

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还说了啥?(下)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袁军致闭幕辞

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还说了啥?(下)

袁军副校长对本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本届广播学术研讨会设置了7个分论坛和3个特色论坛,议题涉及广播学科发展的方方面面,主旨发言水平高、层次高、视野高,领导和专家关注当前广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前沿问题,甚至敏感问题,对广播的未来趋势进行了规划和展望。同时他表示学校今后将继续重点扶持广播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希望搭建起学界之间、学界和业界之间的沟通桥梁,共建中国广播学术研究和事业发展的大平台。

闭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丁迈主持

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还说了啥?(下)

转自中国广播

 

 

附表:
文章关键词: